大施品牌策划,承诺无效退款

刚退休的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,是如何让故宫火起来的?(上)

4045

0

0

4月8日,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宣布正式退休,继任者为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。单霁翔自2012年接过这一重任以来,已经“执掌”故宫七年,在这七年里,单霁翔对于故宫,乃至整个文博界,都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。正是因为他,故宫博物院这座沉寂600年之久的巨大文物,从严肃、高冷的文化符号,变成了人尽可亲的网红博物馆。

近几年,博物馆类的文化节目、文创产品开始成为人们追随的潮流,这些博物馆,本是人们心目中庄严沉重的历史文化。但通过节目的宣传,文创周边的普及,各大博物馆开始变得可爱、接地气,在文化底蕴上,更增添了一层与时俱进、来者不拒的亲和力,而其中的佼佼者以及领军者,正是我们的故宫博物院。作为院长,单霁翔为这些改变付出良多,可以说,正是他让中国的博物馆焕发了勃勃生机,而这种种举措与成果,也最终让他也成为了一位“网红”院长。

面对“网红”的说法,单霁翔笑道自己只是“被网红”,而面对故宫“掌门人”的说法,单院长也称自己只是故宫的“看门人”。从《国家宝藏》《上新了,故宫》等综艺节目,再到故宫文创、故宫口红、故宫火锅等热门话题,故宫博物院已经成为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火热IP。从高高在上的文物,变成搞怪卖萌的文创产品,文物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喜爱,中华传统文化也得成为人们所宣扬传播的时代新风尚,而这些,都与这位即将退休的老院长密不可分。

临危受命,负重前行

2011年8月,单霁翔接到了下一年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通知。这一年的故宫,正处于一个舆论的风口浪尖上,当时故宫发生了一连串负面事件,失窃门、错字门、会所门、哥窑钧瓷损坏、瞒报、逃税等林林总总十件事故,被称为故宫“十重门”。因为这些事故,故宫在人们心目的形象也大受损害。而当时的单霁翔,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,从管理全国文物到管理故宫这一件“文物”,级别由高到低,真实地反映出故宫博物院当时面临的严峻形势。

在这个时间任命,不觉给人一种临危受命的感觉,而事实也的确如此。其实,故宫存在的问题,并不仅仅是这十重门。

每当向游客和外宾介绍故宫时,我们总能听到这样一句话:“故宫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古代宫殿建筑群,是世界上收藏中国文化藏品最多的宝库,是全世界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。”这些高大上的话语,让听者肃然起敬。但这样的介绍却令单霁翔十分苦恼,光从短短的几句话中去了解故宫,有用吗?

故宫如此之大,但70%的区域都禁止参观,游客止步;故宫文物繁多,但其中90%都被束之高阁,难见真容;想参观故宫的人也很多,但80%的观众,能够参观的也仅仅只有皇帝上朝、睡觉、结婚的地方。偌大一个故宫,能够让人了解到的,却仅仅只是一角,故宫博物院名为博物馆,但其实只是明清帝王故居,一座拒人于门外、让百姓生畏的紫禁城。

对于这一现状,单霁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:故宫的意义并不是世界之最,而是在于它能够给现在和以后的人们带来些什么。于是,他开始着手落实故宫进一步的开放,以及提升游客的参观体验,“不以管理方便为中心,而以观众方便为中心”,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,却是千难万险。

首先,在故宫的端门广场上,经常可以看见一些“太监展”“刑具展”“宫女展”这类十分低俗的展出,一张门票20块,受到了很多游客的不满和指责,故宫的形象也因此受到影响。事实上,这类展出其实并不是故宫发起的,但这些展出的确是在故宫内,所以依然难辞其咎。再有,原先的故宫内存在着大量的违章建筑。由于近年来促进商业开发和旅游经济,故宫周边和内部都建起了很多与馆内环境极不协调的现代建筑,在不同程度上都损害了古迹的特色和游客们参观的视线。

不仅如此,故宫内提供给游客们的体验条件也不甚完备。由于客流量大,参观面积广,很多游客走累了却没有足够的座椅休息,只能在栏杆、屋檐这些地方歇脚,非常不便。此外,洗手间也不够用,尤其是女士卫生间,相隔远,数量少,也给游客们带来了一定的不便。

以上两点只是游客参观不便的小例子,在开放景区这一方面,也存在着阻力。如,午门的三个洞门中,中间最大的一个在古代只有皇帝可以通过,如今在平时也要关闭,只有接待贵宾车队时才开放。故宫的客流量极大,两个小洞门已经能够造成拥堵,若能开放大洞门,不仅游客出入更加通畅,也为同时能让参观者享受一把“当皇帝”的乐趣。但这样的一个想法,必须要得到上级的同意。

同时,由于参观人数太多,也出于定期修理文物的需要,博物馆一般都会限流,但限流却让很多游客白来一场,很不甘心,大为扫兴。如果不限流的话,那么这么多人群要如何集散?

此外,文物保护任务更加艰巨,修理文物的频率和费用也将更高,这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。

以上这些问题不说,游客们最大的需求仍未解决,那就是开放更多场馆,展示更多文物。但开放这些,意味着古老的建筑和文物将受到更多的风吹日晒,修复工作也将变得更加巨大和繁琐。

呕心沥血,各个击破

为了解决以上这些问题,单霁翔先是收回了低俗展览的房子,将门面改造得焕然一新,同时增设了三十多个售票窗口,添置了很多快速购票的设备,让游客们能够在半个小时内就买到票;其后,又增设了几百把供游客休息的座椅,并要求结实、坐着舒服、利于打扫、与环境协调等;同时,也对洗手间进行了调整,在数量增加到了合适的数量。这种改善游客体验的例子还有很多,这些举动在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时,同时也加入了更多人性化的配置,照顾到了游客们的尊严和便利。

2013年,面对午门大洞门无法在平时开放的问题,单霁翔据理力争,终于将这三个洞门全部向观众开放,并宣布禁止机动车辆进入紫禁城。同年,法国总统奥朗德参观故宫,安保人员做好迎接车队的准备,却被早早赶来的单霁翔及时制止,并且还因此事发生了争执。但单霁翔的据理力争最终得到了胜利,奥朗德成为了第一位步行参观故宫的总统。并且,后来的印度总理辛格也受到了一样的待遇,此后,不论是哪里的贵宾,只要参观故宫,都不能例外。在这件事上,足可看出单霁翔的决心和诚意。

不仅如此,单霁翔也推出了故宫博物馆全面禁烟火的规定,并出台了极其严厉的惩罚,一人抽烟,整个部门都要受到处罚。禁火的第一天,故宫就截下了8000多个打火机,而且,单霁翔依然不放过细微处,每天都会在故宫各处搜寻烟头。不但是烟火,单霁翔还规定故宫之内不可出现一片垃圾。

在限流问题上,在单霁翔来之前,很多人都对此毫无对策,而单霁翔却非要啃这块硬骨头。2015年,故宫在多次限流失败之后,再一次提出了限流。限流计划在每日接待8万民游客,但在当时,故宫的游客人数最高已经突破了每日18万人次。为了得到大众的谅解,单霁翔专门召开了一次发布会征求意见,呼吁观众避高峰,并且,限流的方式并不是通过涨价的方式,而是采取了其他的各种方式,还在实施之前做了大半年的宣传,最大程度地安抚了群众们的情绪。

而开放其他的宫殿与文物,更是单霁翔的最大决心。为了让这些建筑和文物得到最大程度地开放,单霁翔带着团队花了三年时间对故宫的环境进行了整治,争取到了建筑修复的研究保护工作,建立专门的展馆,利用很多现代技术对文物进行保护,将它们呈现在世人的眼前。

对于故宫的匠人们来说,文物的修缮是一件非常必要、及其耗费物力和时间的工作,在修复时不仅要最大程度地保留历史信息,不改变文物的状貌,还要进行传统非物质文化工艺技术的传承,可谓十分艰难。

珍贵的文物是靠这些匠人们的精心修缮,才能够更加长久地留存于世,而这些匠人们的精神,被如实拍成了一部纪录片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,这部纪录片一上映,立马获得了全网的好评如潮,激发了很多人对于故宫文物的兴趣和探究,更是吸引了众多的年轻人前来学徒,为文物修复出一份力。

这部纪录片的走红,马上让广大群众关注到故宫文物和修文物的匠人,同时也让故宫从另一形式让大家关注到,并且引发了一场“故宫热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