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李绍宾 原文刊载微信公众号:宾宾有Li,欢迎关注
品牌年轻化或许是近几年来非常流行的一个话题。由于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,传播的碎片化、圈层化等趋势的增强,传统营销模式的效果日渐式微,许多品牌都受困于增长乏力,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乃至被淘汰。
例如以故宫为代表的文物机构,谢馥春、百雀羚等历史悠久的老字号日化品牌,都在努力向年轻化转型。而如何推动,就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。本文则试图通过明晰品牌年轻化的误区,界定品牌年轻化的概念及策略,来探讨最终如何实现突围。
许多老字号都会通过IP跨界联合,通过“国潮”的形式来试图实现品牌年轻化,例如云南白药曾推出国粹系列包装
或许很多人都会下意识的认为,品牌年轻化就是将品牌的目标市场定位为更年轻的人群,通过讨好年轻人,来获得更广泛的市场。这一策略其实并无问题,90后,甚至00后确实已经成为消费的重要力量。但是将品牌年轻化等同于受众低龄化,则明显落入一叶障目的狭隘之中。
服装品牌李宁的目标受众本身就是青年人群,但是从消费者认知来看,其深受品牌衰老的困扰。由于李宁主要是80后人群记忆中的体操王子,而对于更年轻的一代来说,李宁这个名字或许已经无法激起内心的民族自豪情绪,甚至成为一种对上世纪想象的包袱。
但是近年来,李宁也是通过打造“中国李宁”这一国货形象,以及聘请肖战代言等途径,逐渐重新焕回活力
那么从低龄化的观点来看,李宁的方法应该是继续向更年轻的群体,重点突入儿童,甚至婴儿市场吗?显然不是。我们只要看一下耐克、阿迪达斯这些品牌即可,没有人会否认这些运动品牌的年轻和活力。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?
另外,如果一些品牌在其他年龄市场中已经占据比较稳定的份额,那么冒然转向年轻人,去讨好他们,真的不会损失自己原有的宝贵积淀吗?这其实是具有较高风险的。
故宫其实算是年轻化转型比较成功的案例,针对年轻人的审美倾向及媒介习惯,通过自身的IP推出了许多网红的文创产品,一些H5等创意传播、与其他媒体联合制作的纪录片或综艺也实现过刷屏,可以说充分挖掘了自身的文化资源,在历史厚重性及严肃性与年轻化之间实现了比较好的平衡。
但是这种平衡的背后并不意味着所有品牌皆可模仿。且不说故宫的文创产品真实销量并不尽人意,你能否想象海尔集团在转向低龄消费者时,一味模仿小米家电追求时尚、潮流,而不顾自己在中年人群体中的质量神话?这样的后果一定是得不偿失的。
任何品牌,在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前,都必须要使得自身传播符合媒介发展的趋势。这是毋庸置疑的,甚至可以说网感是每一个品牌当今的必修课。但是将品牌年轻化仅仅等同于跟风追热点,在社交平台上抖机灵、玩段子,同样也是一种短视。
很多互联网企业由于具有网络基因,其在社交媒体中的表达都极具网感,例如盒马、钉钉。这是传统企业需要借鉴的地方
很多企业拥有深厚悠久的品牌文化、历史和故事,可为什么不充分利用好这些,而一定要去讲一些肤浅的段子呢?这就好比把自身的根割舍,将品牌资产变为品牌遗产,然后丢进垃圾堆一样让人痛心。
2017年,百雀羚发布了节日定制礼盒“月光宝盒”,并且制作了一个长图广告《一九三一》。一经推出便引爆了互联网,据报道,微信阅读量达千万,但是销售转化率却极为惨淡,与其巨额的传播投入相比,该礼盒的销售额还不到十万。
很多陷入品牌衰退的企业,都有这样的误区,认为品牌年轻化就是请一个当红顶流做代言,每个热点都要去蹭,并美之名曰“借势营销”,并且H5、短视频、直播、元宇宙等形式皆涉猎,传播效果确实很好,但是盲目跟风的结果,可就是像浮萍一样无依,没有自身坚定的内核,最后在品牌建设方面收效甚微。
那么问题又出在哪里呢?
如果品牌年轻化不是简单地追求受众低龄化、传播形式网感化,我们又如何全面理解品牌年轻化呢?
其实品牌年轻化并不是指的品牌形象要去讨好年轻人,而是基于自身品牌生命周期,重新回归成长期。品牌也有自己的生命周期,不可避免地要经历:产生、发展、成熟和衰亡。当一个品牌步入成熟期甚至衰退期时,就要采取措施扭转这一老化的趋势,让品牌资产重新增长,以此来延长品牌生命周期。
图源胡志静:《互联网时代下品牌年轻化问题研究》(2018)
由此看来,品牌年轻化其实和品牌活化是近似的概念。凯文·莱恩·凯勒在《战略品牌管理》一书中,第一次提出品牌活化。即品牌为了使资产再生,通过“寻根”的方式重新捕捉失去的品牌资产,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品牌营销手段,向消费者传递品牌信息,让品牌信息在大众生活中得到更多曝光,重新吸引消费者,从而扭转品牌老化、衰退的趋势。
品牌活化对应的概念则是品牌老化。戴维·阿克曾提出过一个“品牌墓地理论”。即处于墓地的品牌属于高认知度,但低再现度的品牌。也就说人们能够清晰记忆、辨认、甚至有效回忆起某品牌,但是在购买过程中却从不会选择。
这是一个品牌在发展中必然会面临的问题,面对技术发展和市场竞争而逐渐丧失竞争力,最后乃至消亡。
目前学界关于品牌年轻化比较成熟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两个维度:认知心理学视角和社会心理学视角。
认知心理以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为核心,认为品牌活化应该从品牌意识和品牌形象两个方面进行。代表理论认为有凯勒的品牌活化战略,以及Jean- Marc Lehu的原因——对策框架。
凯勒认为,品牌活化需要更新老的品牌资产来源,以及创建新的品牌资产来源。其中最主要的则是两个途径:扩展品牌知名度的深度和广度;增强品牌联想的强度、美誉度和独特性,具体方式参考下图:
转引自:李岩岩:《品牌活化研究综述》,2007
而Jean- Marc Lehu则认为品牌老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:产品、目标市场和传播。并根据这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,这个框架可谓无所不包,对于指导品牌年轻化起到了重要作用。下图:
转引自:李岩岩:《品牌活化研究综述》,2007
由这个框架看来,其实上文说的目标受众低龄化,以及传播网感化,只是整个品牌活化决策的一部分,需要整体统筹考虑。而单独考量肯定属于以偏概全。
除了认知心理学方面,社会心理学视角强调的是品牌意义的复活,以消费者——品牌关系为核心。Brown、Kozinet 和 Sherry Jr 提出,品牌活化的概念框架应该包括:品牌故事、理想化的品牌社群、品牌精髓、品牌悖论。这对于品牌年轻化也是一个极为有意义的结论。
但是,上面的对于品牌年轻化的策略总结,更多的是基于决策层面。实现品牌年轻化,其实有两个最为关键的切口:品牌个性、品牌延伸。
树立独特且鲜明的品牌个性,可以让品牌更加有趣和容易记忆,通过差异化的打造,甚至可以成为消费者表达身份的工具。
而品牌延伸则是指“将已有品牌名称给新的产品类别使用”。由于已有品牌已经实现了定位,所以延伸可以帮助新产品提高知名度,以及更快捷的建立品牌联想,从而降低消费者对于新产品的风险感知,并提高接触概率。而新产品的建立,往往又可以给原有品牌带来新鲜活力。
通过打造品牌个性,以及完善品牌延伸,可以有效的提升品牌知名度,以及改善品牌形象,最终实现强有力的品牌忠诚。
但是,除了以上提及的各点之外,我想在这里,还应该触及品牌年轻化的真正的核心:深化价值认同。
评论一个品牌是否年轻,或者一个品牌是否重新回归成长期,我们真正应该评估的是,品牌所秉持的价值观和理念,是否能够获得消费者的认同,是否能够实现受众自我价值的表达。
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。只有当一个品牌在价值层面,能够和消费者产生情感共振,以及观念共鸣,甚至成为某种生活理念的代表。那么我们才能说,这个品牌是有活力的,因为他找到了能够给自己源源不断提供养料的根。
否则,投入再多的营销费用,去换取天文数字般的曝光,甚至去蹭热点制作多么华丽的内容,在消费者心中,也只是燕过无痕,什么也留不下来。
耐克,凭借自身“JUST DO IT”的品牌理念,不断地推动消费者挑战自我,获取敢于行动的力量。而这,正是李宁所没有的。
在这方面,我想举一个案例:红牛的《手机换红牛,专注一堂课》。红牛通过走进课堂,鼓励学生们在课堂中暂时放下手机,并认真听课。完成挑战的同学即可在下课后获得一罐红牛饮料。
这个项目执行的费用很低,但是却获得了高校师生广泛的认可,并形成了社会话题,甚至获得了广大媒体的自发报道。
为什么红牛能取得这样的效果?因为红牛在此实现了品牌精神的传达:你的能量,超乎你想象。并且通过用户深度体验,传递了“提神醒脑,补充能量”的产品功能点传播。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营销案例。
正如刘绎源所说:“品牌年轻化不是纯粹的借势和迎合,而应以专属于自身的态度赢得共鸣”。这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,当然回报也是超乎想象的。但是,在此之前,你的品牌或许要先回答两个问题:你是谁?你的目标受众又是谁?
【参考文献】
[1].陈振东,基于CBBE视角的品牌年轻化研究:以品牌个性和品牌忠诚为视角[J],管理学报,2009年7月
[2].李岩岩,品牌活化研究综述[J],科技创业,2007年3月;
[3].董立津,品牌年轻化战略:市场生态演进的必然结果[J],广告人,2020年;
[4].刘绎源,共鸣、共创、共振——从与消费者共有品牌开启年轻化征程[J],国际品牌观察,2021年;
[5].胡志静,互联网时代下品牌年轻化问题研究[J],黑龙江大学,2018年3月;
[6].许孙旭,社会化媒体时代下的内容营销策略研究——以百雀羚为例[J],中国市场,2018年4月
本文作者:李绍宾 原文刊载微信公众号:宾宾有Li,欢迎关注
论品牌价格延伸战略中的危与机
4281人阅读品牌运营要积极向下,才能获得向上的机遇
5489人阅读如何理解公关活动与营销活动的差异与融合
3933人阅读品牌公众化,公关广告的发展趋势
4582人阅读老品牌如何重焕青春?以美加净为例
6125人阅读成功的品牌营销策略应接触更多人,而非老客户
3745人阅读